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,隶属于刘邓指挥下的第二批野战军。这支部队的形成,是在刘邓指挥下的军事重组中完成的。与第一批组建的1纵、2纵、3纵、4纵、6纵等部队不同,9纵是随着刘邓南下大别山的战略部署而新设立的。除了9纵,8纵、10纵、11纵、12纵等部队也一并成立。这些部队的主要构成,源自地方军区,其中8纵、9纵、10纵和11纵分别来自太岳、太行、冀南以及冀鲁豫军区,都是地方军区的军队升格而来。相比于第一批的部队,这些地方军区的部队虽然有一定基础,但在大型战斗经验上还是较为薄弱。
9纵的任务也与其他部队不同,主要负责协助4纵打击敌方援军,以及开辟豫西根据地。随着陈谢集团的黄河渡过,挺进豫西,部队面临的是极为复杂的局势。当地的土匪、地主武装几乎遍布整个地区,他们的力量错综复杂,不乏敢于挑战9纵主力的武装分子。作为一支从地方军区升格而来的新部队,9纵的战斗力尚在锤炼之中,过去的经历更多是在游击战、对抗地方民团,而很少涉足阵地战或运动战。这种转变的挑战,是9纵快速成长中必须面对的困难。
展开剩余71%例如,9纵的27旅79团,最初是一个地方独立营,根本没有真正的作战经验。在升格为主力部队后,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,就是渡黄河进军豫西。在此过程中,部队的参谋长何正文带领队伍前往嵩县,途中途经了一个名叫田湖的地方,那里有一个地主势力较大的武装集团。尽管27旅唐副旅长和79团团长任应多次尝试与该地主达成通行协议,但对方态度十分强硬,不但拒绝通行,甚至对部队的态度不屑一顾。侦察干事为了说服他们,详细解释了部队的来历和任务,但对方依然不为所动,甚至用言辞侮辱回应:“想打,那就请吧!有种来试试。”
这一反应并非没有原因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这支地方部队与他们有过交手。那时的地方部队,实力的确有限,敌方并未感到太大威胁。回想1944年,皮定均和徐子荣曾带队深入豫西开辟根据地。当时的豫西几乎没有我方主力部队,仅有一些地方游击队,这些游击队的武器简陋,战斗力不强。相较而言,地主武装拥有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,使得他们对战斗有足够的自信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,敌人对地方部队的实力有了足够的了解,认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。
皮定均部在豫西一带转战近一年,主要是对付日伪军、顽军以及地方武装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和坚固防守,地方武装的防御更显得脆弱。即便地主的武器较好,但相对于主力部队的作战经验,他们的武装力量仍然处于劣势。敌人的轻敌态度加上过度自信,让他们未曾预料到9纵的反击。敌人自认为凭借重机枪和迫击炮足以应对,但却低估了9纵的作战能力。
当副旅长和团长商议决定发动进攻时,部队的缺乏攻坚经验使得首次冲锋时遭遇了较大阻力,敌人的火力打压造成了约20名伤亡。面对敌人火力的压制,部队果断决定改为夜袭。敌人为了防范夜袭,搬运柴火试图照亮防线,但这一举动暴露了敌人的防线薄弱。侦察员发现敌人一个防守点有漏洞,部队便决定在夜幕掩护下,发起佯攻吸引敌人注意,而主力则绕至敌人的薄弱点进行突袭。出其不意的打击,让敌人措手不及,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敌方武装最终被全歼,敌人的火力和防线完全被打破。
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部队的士气,也在当地民众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。尽管如此,当地的历史背景仍然让群众心生顾虑。因为在1944年,八路军曾在这里活动过,次年,中原军区成立后,王树声和皮定均的部队转移至鄂豫皖地区,使得豫西再次由还乡团掌控,并且展开报复活动。民众对于新的战斗力量依然充满着疑虑,但随着9纵逐渐站稳脚跟,建立起豫西根据地,部队的力量和威望也在日益增强,逐步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